被爆欠贷款;网红题而停工…… 原因不用多说:高价光环割韭菜不可持续性、市场内卷和流量红利消逝、尝鲜类消费力集体降低、资本裹挟之下的非理性扩张后又急速退潮。 而本质原因,仍在需求侧。 需求正在肉眼可见地紧缩。专家对此的预测是「在没有强大外力介入的情况下,2024年消费市场在总量上不能报以过高预期」。 那么,就在当下,消费者还愿意为什么买单,在哪里还能找到和把握需求侧的机会——这是所有品牌都在挖空心思想要搞明白的事。 今天,我们就从一个状态出发,来解读今年消费市场的机会点: 这个状态就是:「躺平」 先来一个灵魂拷问:年轻人和中产们,确实躺平了吗? 我的老板在接受《晚点》采访
的时候,正好回答 [Login to see the link] 了这个问题: 「躺平,很多时候是为了降低周围人对他的期待,因为他不想承担家庭和社会的期待,但对自己的追求还蛮高,一边喊躺平,一边在努力」 即明面上表现出『你不要对我有期待』的状态,但暗地里,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降低标准。 摸鱼、精神离职在职场大行其道,而夜校、知识付费如火如荼……这些看似矛盾的种种,也是这种心态的折射。 简单概括就是:可以高标准,不能严要求。 理解这一层内心状态,我们再去看消费层面所谓的「性价比」和「消费降级」,就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呼应「躺平」的选择,而同样有着隐秘的矛盾心理: 在消费上,不愿再被精致主义和消费主义捆绑,作为大
[Login to see the link]
众眼中的「成功者」,也不在意所谓的人设光环,人们选择更随意的外在姿态,以降低外部期待值;但内在却没有自我放弃,对生活品质和情绪需求仍维持一定的标准和要求。 为了更容易说明,在这一心理状态趋势的影响下,我们按照「外向消费-内向消费」(前者侧重外在展示,后者侧重内在感受)、「享受放纵-提升自我」的动机,把消费行为拆解为四个角色:豌豆公主、人体海绵、逃跑甜心和过程崇拜者。 下面是针四种消费行为的分析,以及对应的营销建议。 一、豌豆公主 在全民降价和性价比至上的趋势中,也并不能忽视这一事实:许多很贵而「无用」(「无用」相对刚需而言)的产品,卖得依旧很好。 贵价音箱销量一路猛增,2023年,Harman(哈曼卡顿)的市场份额达到13.6%,比2022年还增长1.4个百分点,位居市场第一;Morrorart旗下的高端艺术品音箱R1和歌词音箱、壁画音箱也在持续抢占了中高端市场份额; 2023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的预计规模高达4955.8亿元,阿里妈妈营销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相比于2019年,2023年睡眠市场相关产品的消费人数规模